译制音怎么说-新中国第一部配音译制片《镰仓物语》登陆中国院线
国际在线消息(记者 吴佳莹 于淼):9月14日,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的日本奇幻爱情电影《镰仓物语》在中国院线上映。 在北京五棵松一家剧院的放映室里,人们正在欣赏这部杰作。 鲜为人知的是,新中国第一部配音配音的电影诞生于长影。
《普通士兵》剧照
首部翻译电影《普通士兵》工作人员合影
1949年,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中文配音电影苏联电影《一个普通士兵》正式上映。 此后,长影电影制片厂走过了70年的历程,翻译了50个国家的2400多部电影,从《罗马假日》、《虎次郎的故事》到《马达加斯加》系列、《卑鄙的我》、《 《 One》等都在这里完成。 2017年,共有约90部进口影片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,其中长影配音的影片超过30部,占据市场三分之一以上。 加上在其他平台播出的翻译电影,产量达到了一百多部。 长影翻译工作室总监王晓伟表示:“近年来,我们每年制作(院线)翻译片30多部,逐年增加,得到了业界的好评和认可。”
配音师胡连华
电影《蓝精灵》中“格格巫”的配音是胡连华。 1983年开始在翻译工作室工作,为710多部外国电影配音。 他表示,近十年来,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,长影电影制片厂迎来了新的发展。 “长影影视经历了创业阶段到创业阶段,再到成熟阶段和辉煌阶段。我加入长影影视的时候,正是长影的辉煌时代。然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,进入了长影影视的辉煌时期。”曾经的低谷,如今又重回辉煌。”
导演王小伟表示,企业机制的改革、配音技术的发展、配音方式的创新、人才的持续保障,是长影影视再次取得佳绩的重要原因。 传承与发展中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,是长影翻译电影走向新辉煌的法宝。
资深配音演员胡连华对设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有着深刻的理解。 他说,早期只有一个麦克风,配音演员要轮流录音译制音怎么说-新中国第一部配音译制片《镰仓物语》登陆中国院线,走动时要特别小心,生怕引起噪音。 “原来我们的技术很落后,都是用胶卷来录音,现在都是数字录音、多轨录音,这样大家的时间都可以分配。以前大家都要聚集在录音棚里。”那时候是胶片,胶片如果坏了,大家就得重新开始,现在就没有问题了。”
配音艺术家王立军
科技在进步,“不变”的是品质的坚持。 翻译主任王立军表示,老一辈在工作中的学习探索精神是一笔宝贵的遗产。 “最早的老一辈艺术家拍一部电影要花半年、几个月的时间,要经过拍摄、背歌词、写个人感情、分析人物,一部电影大概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。”
王立军表示,现在很多电影在全球同步上映,所以分配给翻译工作室的时间很短。 虽然节奏加快了,但集体观看原片、分析人物、思考情感变化等必要的步骤都是一样的。 很少几个。
导演王小伟表示,时代在变,观众在变,翻译配音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。 长影的翻译和配音尊重原著,融入中国最新的社会文化元素,采用中国式的语言表达方式,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。 “每个时代对配音都有要求,配音也跟着时代走。比如美国这样的生活片就很流行,就是说生活中正常说话,没有口音。还有就是用心配音,探索更多的人物,更多的内容。”研究人物的命运。”
70年来,长影翻译工作室培养了无数人才,他们用声音拉近观众与世界的距离,用声音赋予人物新的生命。 现在译制音怎么说,除了资深演员之外,还有很多刚刚开始从事翻译、制作工作的年轻人。 他们给长影的翻译和制作带来了新的色彩。
青年配音演员吴阳
吴阳,25岁,吉林艺术学院配音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,目前在长影翻译工作室兼职学习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为电影《钢锯岭》中的男主角戴斯蒙德和《正义联盟》中的闪电侠配音。 他表示,他对这个职业的未来非常乐观。 “我认为未来翻译电影的发展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。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长春遗址博物馆翻译电影展厅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