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好做活肇庆古色  赓续绵延历史文脉 ——肇庆立足历史文化优势持续深化文化建设-广东肇庆历史文化简介

  西江日报记者 苏燕君  陈明红

  肇庆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便有2230多年。

  历经风霜,肇庆自历史深处走来,厚重的底蕴在时光中沉淀,文化的基因镌刻在城市深处,凝练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,在岁月长河里绵延,在肇庆人民的弘扬传承中赓续不绝。

  近年来,肇庆立足深厚文化底蕴,结合实际加以创新,着力传承保护历史文化资源,保护利用文化遗产,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进一步深化肇庆文化建设,推动传承具有肇庆特色的文化基因,全力打造体现时代精神、具有岭南特色的文旅名城,迸发肇庆活力。

  发掘千年历史  解码文明发展

 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,更是解码文明的“钥匙”。

矗立端州城区的肇庆古城墙,砖石斑驳、青苔密布。她见证了历史的更迭,在肇庆人的精心保护下,至今仍熠熠生辉——这是历史瑰宝,也是肇庆坚持推进文物考古工作,着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,不断推进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建设,用好“古色”,活化历史文化文物所取得成果的缩影。

近年来,肇庆坚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首先、合理利用、加强管理”的工作方针,依托健全法治保障、推进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建设、挖掘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等方式,有效推进文物考古工作。如今,肇庆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(一期)已进行验收,肇庆古城墙遗址朝天门、南薰门和景星门的考古发掘工作相继完成,肇庆古城墙被纳入申遗预备名单。获国际景观设计大奖的肇庆府署遗址公园对外开放,再现古城肌理、历史遗迹,向公众展示端州古城千年历史景观积淀。

  肇庆更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,助力打造西江百里历史文化风光带,做好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,稳步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。德庆学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德庆县逐步对学宫文物本体进行修复及环境整治,如今德庆学宫不仅已是4A级景区,还被打造为市民群众参观教育的核心场所,每年定期开展开笔礼、学生研学各类文旅活动,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“打卡”参观学习。

历史的宝藏记载了悠悠岁月,也蕴藏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与力量。肇庆不断推动完善文博基础设施建设,先后建成肇庆市博物馆新馆、端州区博物馆、鼎湖区博物馆、封开县博物馆新馆并对外开放,让文物倾诉过去、启示未来,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我市还创新方式方法,开展“流动肇博”进课堂宣讲活动,为孩子们不出校门便能深刻感受肇庆历史文化的魅力。此前,市博物馆开发的《岭表南来首先州——肇庆历史文化概述》课程便借该活动走进了肇庆市第八中学校园。有学生高兴地说:“我身在校园,却像穿越了时光,触碰到了肇庆历史的厚度与深度。”

  弘扬优秀传统 文化浸润人心

  肇庆走过千年岁月,在风霜洗礼中逐渐孕育出独特的地域风貌,也形成了独具肇庆特色的民俗文化,浸润大地,滋养人心。

用好做活肇庆古色  赓续绵延历史文脉 ——肇庆立足历史文化优势持续深化文化建设-广东肇庆历史文化简介

近年来,肇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县(市、区)大力传承民俗风情特色,依托本土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、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节庆活动,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富足。据了解,目前,肇庆各地旅游节庆活动有30余个,每个县(市、区)均有一个以上传统的旅游节庆,其中,“四会柑桔玉器节”“广宁竹子节”“德庆孔庙祭孔大典”“封开广信旅游文化节”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地方文旅特色品牌,在充分展现地域风貌与民俗风情的同时,也推动了肇庆文旅经济发展得到长足发展。

肇庆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从学生抓起。“啷嗨呀哩耶……呜喂……”热情的壮族姑娘唱起了悦耳的民族歌曲,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唱学跳,场面好不热闹。为了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促进乡村文化振兴,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通过“政府搭台、公益支持、市场运作”的模式,聘请一批文化传承导师,在民族学校、文化站开展春牛舞(省非遗)、壮狮舞(市非遗)、采茶舞、马舞、竹竿舞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,想方设法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,至今已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。下帅壮族瑶族乡民族学校教师黄思影表示,无论是壮族瑶族的孩子,还是汉族的学生,都特别喜欢这类活动,“大家一起学习民俗文化,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,也拉近了彼此的心。”

  传承非遗技艺 “古色”焕新香

  非遗技艺曾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烟火生活的一部分,却因时代变迁日渐式微。

拥有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肇庆,这些年来始终坚持开展非遗普查、确认、立档、保存、保护、宣传和传承等基础保护体系建设工作,有效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、濒危、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也千方百计让裹蒸制作、端砚制作等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人间烟火,让古老的“非遗”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。

  据悉,肇庆陆续对怀集贵儿戏、四会古法造纸、封开五马巡城等项目进行调查和记录,推出12名传承人记录视频,出版《肇庆民歌选编》《中国端砚图典》等重要书籍,还围绕非遗资源活化开展民间舞蹈创编排演工作,以转化创新促动活态传承,不断完善调查记录体系。截至10月,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、省级29项、市级72项、县级216项。

“老师,您看,我包的裹蒸标准吗?”在一场肇庆裹蒸文化少儿绘画比赛暨裹蒸制作体验活动中,一名小朋友高高举起了自己包的裹蒸向老师展示——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,也是肇庆推广本土非遗技艺,活化传承非遗的重要手段。

  近年来,肇庆坚持非遗“走下去、走出去”,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社区,线上非遗展览展播、“非遗少年说”等活动,取得良好成效。其中,我市创新“非遗少年说”的宣传形式,以“肇庆非遗小主播”为主题,采取“线上初赛+线下决赛”的形式开展活动,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参与,再次在肇庆掀起一股非遗保护传承热潮。

肇庆特色非遗技艺在对外交流上也取得了新突破。2020年“匠心抱朴·紫云追梦——端砚精品珠三角城市巡回展”在肇庆启幕,活动围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9市巡展;选送端砚、玉雕等10余种优秀非遗手工艺品远赴基里巴斯共和国展出;2021年,广东省非遗工作站(端砚工作站)落户肇庆,端砚大师对乡村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技能帮扶……

  曾经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肇庆非遗,正依托如火如荼开展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活动,渐渐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3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