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看到这篇笔记绝非偶然,说明我们有缘相识,好了废话不多说,讲正事。
不管你的创作走向何方,你都必须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素材库。在同一主题面前,有的人苦思冥想,满腹千言万语,却写不出一个字;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易写出来呢?
首先我们得知道“素材”是什么?
素材是指创作者从生活中搜集到的、未经整理加工的、感性的、零散的原始材料,并不能全部写进文章。然而,当这些“素材”被作者集中、提炼、加工、改造,再用自己的语法去表达并被写进自己的作品时,它就变成 “素材”了。
提到收集素材,很多人会想到内容平台自带的收藏夹功能,收藏夹里的内容肯定是我们觉得「日后必有用途」,然而大多也是收藏后再没有被点开过的。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我们收藏内容时的情况有两种:
1、看到某篇文章或者书籍中提到的故事,内容,名言等等,觉得如获至宝,心里想着我一定得收藏一下,日后好好研读,为我所用;
2、在看内容时,突然被外力切断,比如突如其来的电话、计划外的外出、某个紧急的消息需要回复等,总之我们没办法继续看下去,但是又觉得「下面的内容似乎很重要」,于是我们切换了页面,却不忘在切换之前点个收藏,心想「等有时间我一定要看完」。
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结果了,我们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,现在都被丢在了收藏夹里吃灰,等我们哪天提笔写作需要素材时,就只能用一个问题来回答了:我想起来了,有一个观点/例子,但是那个例子是什么?这是哪个作者写的?在什么地方见过?这两个最普通的情景,很好的解释了:单纯的「收藏」不等于有效收集素材。
回顾一下我们点收藏时的初衷:
是为了让这个素材日后为我所用,而不是看过就忘了,后者反而是在浪费时间。为了让看过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素材,我们需要掌握科学高效的素材收集方法,分以下3步骤:
先将素材分为案例与观点
案例是对现实或者事件的陈述,也就是要基于直接的证据、现实经验或者观察,是可以被证实的;观点是对某一个话题的感受、看法、思考、信念,是对人或者事情的判断。比如「两会颁布延迟退休原则」这是一个案例;「延迟退休原则公布后,年轻人找工作会/不会更难了」这就是观点。
我们要做这个区分是基于三个原因:
1、首先,这会让我们在阅读他人作品时迅速抓住行文逻辑,观点往往是文章的骨架、传达作者的行文意图,而案例则是填充进去的血肉。
2、另外对于案例和观点素材我们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。对于他人的观点,我们日后可以直接引用、复述、评价和反驳。而一个精彩的案例往往会被我们作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,使自己的文章丰富。
3、最后,这样的锻炼也有助于我们自己的写作。随着有意识地区分案例和观点,当我们在写文章时,就会自然而然地找相关论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,使得我们自己的论证过程更加科学合理。
复制素材时也要记录自己的思考。
01:What–是什么?
当我们遇到一个全新事物的时候,我们首先要先搞清楚它“是什么”,也就是从这个事物的定义入手,其实定义就是这个事物的范围,就是要弄清楚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边界在哪,它是什么,不是什么。除了是定义外,还有就是这个事物的一些特征、属性,以及一些表象是怎样的,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更好地认识这个事物。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个事物进行剖析介绍,这就要根据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个事物的目的来进行角度的选择了,例如鸭子,如果是生物课堂上,就会去关心它的习性、外部特征等,而如果是美食家,可能就会关心它的口感和做法区别了。因此“是什么”的角度也是多样的,不同的角度带来的后续思考应用是不同的。
02:Why–为什么?
当我们已经对这个事物“是什么”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,因为我们是要来学习和理解,那么我们就要多问一下自己“为什么”要学这个,我们学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呢?或者还是“为什么”这个事物是这样的,而不是那样的,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?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呢?等等,这些都是“为什么”。这还是基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个事物的目的,是探究学习的目的,是找出产生影响的原因,是发现必要性等,这些造成了“为什么”的不一样。
03:WHAT –怎么样?
到了这一层,也将根据前面的切入角度,也有多种思考角度,如果是探究学习,那么我们在这一层就是要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能帮我们做什么,我们“怎么样”去应用这个新的知识点;如果是基于产生的影响原因,那么在这一点上,我们就要基于原因问“怎么样”去控制,“怎么样”去消除,去找寻方法了;如果我们是从必要性入手,那么这个问题就是“怎么样”来消除或者增强这个必要性,从而达到消除或增强这个事物。
如果你愿意,可以抓住任何一个点无穷尽地追问下去,追问得越多,对这个素材的理解就越深刻。尤其是案例类的素材,比如一个新闻,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,往往会发现阅读时忽略的地方。
建立索引复习方便查找
a) 如果是电脑、网盘保存资源,可以多建立几个不同命名的文件夹,方便日后有目的性的查找。
b) 如果是文章类,我一般是放在石墨文档或者印象笔记。注意为了复习方便,我会把所有资料塞在同一个文档中,但是按照分类原则,我分为案例与观点(设置为标题),观点又分为:人生感悟、人际关系、学习成长、婚恋情感、赚钱实操、金句诗歌(设置为标题1),这样在看的时候,会在屏幕左侧出现导航栏,与Word操作类似,基本上可以非常快速的定位。
c) 在收集的时候,很棒把原文链接放在素材结束,这样自己的素材大概会是这样的结构:某一段精华内容、自己的思考理解。过个十天半个月再看,如果这个素材还是让你印象深刻,不妨再看一下原文,没准会有不同的启发和灵感。
写在最后
很多朋友会问:为什么平时收集了不少素材也看了不少,可到了写作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呢?
写作需要调动的是一个学生的动态知识,因此积累素材除了抄写和阅读,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,就像上面的例子提到的那样,一个素材,要想想写哪一类的文章可能会用得上,适应哪些写作领域主题,用一种“以终为始”的思路去积累,而不是盲目地去记录和阅读。
有了这样的思路,你会发现,不管在哪里都能挖掘到写作素材。如果你能更多地去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 ,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这个人,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,对于素材的延伸和拓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,也更有利于你形成自己的观点。
一般来说,想在一个行业上有所成就,一年365天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,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媒体这条路上实现梦想,过上好生活。
好了,这篇笔记分享就到此了。咱们下一篇笔记再见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