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大家谈 | 管理重在“理”

职场大家谈 | 管理重在“理”

在接受京东方首席品牌官这一职务之前,我先后在摩托罗拉、AMD以及亚马逊等外企工作了20多年,外企的文化算是伴随着我的前半段职业生涯。所以京东方的offer摆在我面前时,我是犹豫的。

 

一、面临文化差异时

 

犹豫之中既有担忧也有期待。

 

首先是担忧文化。众所周知,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,像摩托罗拉创办近百年,就是随着网络经济起来的,亚马逊也是在老牌商业世界里涌现出来的,这些企业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,也有醒目的企业文化,我十分熟悉这样的管理氛围。若是进入京东方这样的企业,我很担心自己是否适应。尤其是我准备入职的首席品牌官强调的是时效性,一旦决策战线拉长,可能热点就过了。同时也会考虑团队能否适应我的工作方式和节奏?第二点是企业做品牌的决心。品牌一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我见过很多企业资金富裕时就大上快上,资金紧张时就马上停掉,如此做法是做不起来品牌的。

 

期待则是因为有挑战。如果在京东方工作,那将会是对我自己过往经验的整合。摩托罗拉是从系统公司成长起来的,IT终端是它深耕的领域。AMD有点像现在的京东方,是幕后英雄,芯片的供应商。亚马逊则是基于这些硬件所搭建起来的平台,更多在应用层。而京东方现在做的是硬件+软件+应用场景突破,全链条业务。所以站在京东方这个位置上,我能把在不同类型的公司所积攒的经验融合,也能抓到企业的痛点。

 

还有一个关键是,京东方的品牌价值在我看来是被严重低估的,因为我们已经在半导体显示领域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,但普通消费者却很少知道这家公司。所以这对于做品牌的人来说,是一项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的任务

 

在犹豫面前,很棒的方式一定是沟通。面对京东方总裁时我抛出了上述的所有疑虑,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领导层做品牌的坚定决心,以及对我的充分授权,所以最终我选择接受挑战。

 

二、团队重塑靠破圈

 

刚接手团队的时候,有件很有意思的事。当时的公关部把稿件拿给我看,因为我有自己的标准,所以拿到稿子我就开始改,改到每篇文章、每个字、甚至每个标点符号。等我把稿子再反馈回去时,他们很惶恐,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 

这时我才意识到步子迈大了。在接下来的两到三个月,我和团队所有人都沟通了一遍,从核心团队到基层员工,因为我需要一个全面视角来进行判断,不同人所站位置的不同,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。在了解整个团队的运作状况后,我提出了3点“不要”:

 

1)不要认为领导的话就是对的

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有很系统化的管理制度,但我希望团队能培养出一个协同创新的氛围,不是我的每句话他们都要去执行,他们都有权利进行质疑,我希望的是无论是谁都可以走进我的办公室,说他有问题要沟通,他们对哪些决策存疑。

 

2)拒绝做安全值的事

做品牌要拒绝惯性思维,突破舒适圈。在我来以前公关部的传播可能注重行业,范围相对较窄,每篇稿件阅读量比较低。于是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传播量标准,最开始收到的反馈都是“这不可能”“我们做不到”,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方式。但我坚持新的要求,很快效果出来了,稿件的传播量越来越高,两年多之后的现在看,一篇普通的稿子传播都会在几千起。所以我带团队一定要让他们不要局限,要实现突破式创新。

 

3)敢于说不

我对团队的希望是他们都能敢于说“不”,无论是同事间还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,但在要求他们之前,我需要去创造一种敢于说“不”的环境。我对项目有问题的时候不会去问他们领导,而是直接找项目负责人,我需要他表达的同时也要提出自己专业意见,认为不对就要说出来。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组织,我们要有专业技能的输出,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力。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,一个专业的逻辑和判断力是品牌人必须具备的品质。

 

打破圈层是重塑团队的重中之重,有了新的土壤才能重新播种。

 

三、品牌人请保持以下特质

 

2-1678622033

在组织管理中,我有以下3 点希望员工做到。这3点是我自己职场生涯的总结,我也如此要求员工,希望他们能够做到,能够不断生长。

 

1)保持好奇心

不同的人对好奇心的定义不同,我觉得好奇心主要是对环境的敏感度。品牌是一个灵活的组织,所以无论是对周边的环境还是人都要保持敏感度。比如我在新闻里看到了政策鼓励场景化技术创新模式,而我们刚好有相关的案例,那接下来该怎么宣传和发酵?这就是对环境的敏感度。而组织内部常会发生一些调整,对人的调整暗示着业务的变化,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动态调整营销,这就是对人的敏感度。

没有好奇心是没办法做好工作的,若如此工作中就只剩不断的重复。

 

2)格局要大

品牌能力也是眼界。只考虑小集体的利益并非良性状态,做品牌要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,而非某个区域。一个活动、一个传播事件都要对公司整体的品牌有所提升,对消费者印象有好处才行,不能只是局限在品牌上。

 

3)具备学习能力

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文化,这些企业都要求员工不断学习,我也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起来的,所以我要求团队要在新环境中有快速学习的能力。学习能力是适应变化的环境,具备与周边有效沟通的技能。有的下属会说我给他们“挖坑”,其实我是在一点点帮他们提升,当他们把我挖的这些“坑”都填上了,能力也就自然培养出来了。

四、管理在“理”而非“管”

 

权威是靠“理”来塑造的,而非强硬地去要求,不能“生管”。

 

如何理?从哪理?

第一步就是甄别每个员工的优势,挖掘他们的差异化能力,顺着优势去给其所长加持,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享受工作,热情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。

 

其次,要充分授权。如果领导面面俱到,其实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大大削减。所以我坚持充分授权,只要大方向确定好,重要节点汇报,其余的决策都由他们来做。

 

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价值赋能,就是认可他们的价值,培养主观能动性。奖金、职级这些物质奖励虽然必不可少,但自驱力更重要。如果每个人的价值无法体现,那他会觉得这件事与己无关,即使做的好也不会被认可,自然也就不会有动力和热情去做。

 

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企业里,“管”的职能都太强了,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,强调服从强调执行。当然执行力很重要,但一定建立在上下同欲之上,如此才能形成合力。在管理中,我更希望和团队没有芥蒂,即使是刚进公司的年轻人也可以和我畅快的沟通。管理靠理而不是管,只有大家能力不断提高,企业才能基业长青。

五、AI很难取代人

 

作为一个品牌人,最后我们也来跟一波热点。

 

最近很多人和我聊到人工智能取代人,尤其是品牌的某些职能,比如新闻稿撰写、文案策划等等。京东方一直以来都在贯彻数字化转型,整个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在同步优化。我认为要拥抱数字化,因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很大的工作量,比如我们的日常审核工作。这类工作耗时长,牵扯大量精力,很适合AI来做。

 

但人的很多东西是无法被取代的,至少在现阶段很难,比如情绪和感知。机器没有情绪,它只是通过学习别人的东西,然后汇总成一篇文章,这篇文章可能有严谨的结构、规范的语言,但它感知不到人的情绪变化和认知变化。这样的文章无法与人建立情感的纽带。

品牌工作是有温度的。靠输入才有反馈的程序很难感知人性,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人类永远不会被替代,对吧?

 

【全网热门网络项目】会员全部免费学习!活动限时特价中!【即将涨价】【点击立即开通】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2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